我很不喜歡拍照時打閃光燈。
在攝影棚裡拍專業人像有外接閃燈及反光柔光罩等週邊設備也就算了,即使打光效果不佳也有專業人員幫你做PhotoShop後製,所以完全另當別論。在這裡我指的是一般生活上的攝影,尤其是人像。
為什麼勒?因為閃光燈一打,畫面全都變成白炙光死亮的顏色,臉上什麼坑坑疤疤全都一覽無遺,每個人都變成火眼精睛的怪物,不然就是打太亮成了沒有線條的平板臉,或是打不夠成了一團灰黑濛霧。有人說,既然要玩攝影當然要配備外接式閃燈阿!閃燈上還得加塊柔光罩,拍人像時調往天花板閃,或調整閃光燈數值,這些問題就可以一一克服,誰教我半調子不長進還在那抱怨打閃光的困擾。
我承認,打從年輕時學攝影開始,我就從來沒用過外接式閃光燈,也沒學過閃光燈知識。我爹是我的啓蒙老師,啓蒙老師不是主攻人像攝影,自然也沒教過我使用閃光燈的祕訣(還是每次教閃光燈時我都蹺課?)。後來有很長一陣子我都用Auto Mode拍照或是裝淑女只帶小DC出門,靜物還可以手調開B快門,動態人物只能妥協的讓閃光燈自動跳起來閃,然後看著照片嫌棄自己打不夠厚的妝容。
進了媽咪俱樂部之後,不管是小DC還是大單眼我的拍攝模式就都全部固定到閃光燈Off的選項。一來在小小孩未發育完全的瞳孔上閃強光可是天大的禁忌,二來快速移動的小小孩需要及時掌握按下快門的時間,媽咪可沒空在那等閃光燈充電也沒多餘的空間跟力氣多背一顆外接閃光燈。為了堅持不打閃光我曾經好幾次跟祁恩他爹爭辯,可每每在光源不足下拍出的小晃動卻也總是教人扼腕。也因為追求完美的無閃光境界,選小DC時我總以有全手動功能或類單眼的機種為第一考量,內建鏡頭的光圈數值越大越好。在半自動小DC界裡,Canon S90(最大光圈2.0)面世之前可伸縮小DC最大光圈頂多做到f3.5-4(伸縮鏡頭加上大光圈在製作技術上本來就有難度),所以S90的出現讓媽咪我終於可以享受到踏入無閃光境界的快感。
但是小DC畢竟還是有操作上的限制,這也是讓我興起回歸到單眼的原因(其實一切還不都是為了我們家的祁恩寶貝!)。依照攝影理論,要克服低光源不閃光有幾個方法:使用大光圈(f數值越小光圈越大)鏡頭,拉長快門曝光時間,調高ISO值,調整曝光補償或白平衡(WB)。現在的相機有的有內建補光燈,也可以輔助補足光源,可惜T3i並沒有這項功能。相信看到這裡很多人都要開始譏笑我是個老古董了,這年頭什麼不是數位化作不出來的,拍個照需要這麼堅持在攝影理論上嗎?相機裡早已設定好各種智慧模式讓你啥都不用調就可以拍出美美的人像照,不然拍完再用相機裡的編輯軟體修改補光,或是輸出後用PhotoShop改一改就好啦!弄一台panasonic女朋友這些問題就可以一指搞定,不然Nikon或Sony也有口袋機種,不需什麼手動模式不開閃光也能拍的有模有樣。
可是,人家就喜歡自己調嘛!我喜歡玩「相機」多於色彩構圖,也許源自於早期受底片機的啓蒙與訓練,必須在受限的功能下完成出非常態作品,比方說加各種濾鏡,或長時間曝光,或重複曝光,或在沖洗底片時動點手腳後呈現出來的特殊效果。比方說,在月亮升起的時候拍攝西方的建築物夜景,出來的畫面還能多顆大月亮在建築物上方,就全靠自己對長時間曝光的知識及重複曝光的技術。比方說,在夜間川流的交通要道或打聚光燈的名勝前方用閃光燈拍人像,然後請她走開B快門繼續按著,就可呈現一張前後景都很清楚,色調都很漂亮的夜間風景人像照... 等等。這種當下「玩弄相機」的樂趣比後製修圖有趣多了!
只是這年頭已經很少人這樣玩相機了。即使這樣玩,也常教人分不清是「照」出來的還是「PS」(PhotoShop)來的。為了堅持玩,我總把T3i設定在P模式來拍兒子,P裡面的ISO調至1600-3200(3200其實畫質很差顆粒粗大所以儘量不調那麼高),白平衡調至白炙光,鏡頭用50mm/f1.8定焦,這樣的白天室內照快門可以跳到1/60,小孩乖乖坐好清晰度就夠,不過這樣的機會十張中也許只有一張成功。這已經是我想破頭可以調整的極限了,是不是換了28mm/f1.8的鏡頭就可以解決晃動影像的問題呢?(一顆五百塊溜!)
非不得已,我開始試著跟閃光燈交朋友。有手動功能的相機多半可以調整內建閃光燈亮度(否則手動模式是裝好看的嗎?),既然怕閃過頭,就把亮度調低一格就好啦!但是缺點是,亮度調低相對的閃光範圍就縮短,前景也許不再過亮,可背景卻變得極度暗淡,除非背景深度淺。孤狗了攝影玩家的做法,內建閃光燈其實也可以購得柔光罩,市售常見的柔光罩有兩型,一種看似矽膠材質,一套三色約三百台幣(下圖A,參考PChome);另一種為可摺疊收納的柔光片,有套在鏡頭前面也有塞在熱靴座上兩款(下圖B,套鏡頭的約TWD$250;塞熱靴的約TWD$150)。點這裡可看到網友分享柔光罩跟柔光片的測試效果。還有玩家用各種不同的材料自製柔光罩,比方說向下圖C(右圖還是用乒乓球做的!),反正只要可以將單點光源擴散成平面,就可以避免過閃或過多陰影的問題。(顏色片打出來的柔光會改變照片色溫,感覺蠻好玩的!)
↑ 圖A (照片截自網站)
↑ 圖B(照片截自網站)
↑ 圖C(照片截自網站)
看了這些範例我決定也來自己製作柔光片。我的想法是用半透明膠帶重複貼上幾十層變成白色不透明膠片(本來想找矽膠材質的東西加工製作,卻發現自己連隱形胸罩都沒有... :(),要用時直接貼上內建閃光燈罩就好了。試驗結果發現用了40層膠帶後柔光效果還不錯,下面是自製柔光貼的模樣及測試圖例:(此處的閃光都已調成後簾同步- 2nd Curtain)
↑ 我的自製柔光貼- 半透明膠帶不會太黏也可以重複使用,需要時貼上就好了很方便,只是不知道直接貼在燈罩上對閃光燈壽命有沒有影響,不過測光倒是不會因為貼上而改變。
↑ 未加膠片內建閃燈直閃,就會出現這種死白的色調
↑ 閃光燈罩上貼了柔光膠片,色調偏黃卻變得柔和自然許多
↑ 未加膠片,花瓣內出現陰影,當然人臉也很容易變成月球表面
↑ 加了膠片陰影變得柔和許多
↑ 拿人手測試,未加膠片細紋清晰可見,膚色也較慘白
↑ 加了膠片後膚色較接近自然色,不再像是貧血很久的樣子(下方半圓形陰影是鏡頭影子)
↑ 使用長鏡頭未加膠片的慘白色調,椅背也過度反光
↑ 加了膠片有點曝光不足(距離較遠),色調卻比較趨近自然(這時應該調一下曝光補償)
↑ 換不愛拍照又好動的兒子上場,近距離加膠片膚色較柔和,可開閃光後就會造成較遠的背景整個黑掉。(Oops...露點照...:P)
↑ 加膠片後開閃光燈,你要熊熊給我衝上來也不怕拍出過亮或朦朧到不行的鬼影了!
寫這篇的目的除了紀錄自己玩弄閃光燈的過程及測試效果之外,還期待能遇上玩家讀者給我點意見與建議,教教我除了在我的有限知識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達到我所追求的「人像攝影無閃光終極境界」,或是在內建閃光燈加柔光貼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扭轉對閃光燈的不良印象,小女子必定虛心受教。感恩先囉!
PS. 剛才發現這些市售柔光罩/片Amazon也有在賣唷!三色柔光罩約$7.17,塞熱靴柔光片約$7.79,還有這一款反光鏡面柔光屏(有一般及暖色兩種鏡屏,約$29.95)很有意思評價也高,改天買個來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