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夏威夷回來,又經歷了公民面談,完全忘了端午節這檔事,直到看到FB上朋友紛紛波出粽子照,才突然發現,咦?今年怎麼都沒人揪團訂粽子?趕緊詢問周圍朋友,即時回應的找不到電話,沒資訊的朋友反而要我拿到電話後幫忙訂,眼看端午就在24小時後,除非衝去店裡買,否則今年是吃不到應景綜了。想到這我就心頭一糾... 不行!既然灣區找不到道地的台灣綜,那何不就自己做!至少做出來的口味一定道地(當然,因為是我老家的口味阿!),內餡一定是我喜歡的料,而且做完馬上就可以愛吃多少就吃多少... 事不宜遲,趕緊去永和超市買材料!

 

對全球華人來說,端午是一年中的大節之一,中國超市平時沒有但此時一定有賣綜葉,身為華人的我有這樣的直覺。果然,那進口綜葉是乾貨包裝(不像芭蕉葉是新鮮冷藏包裝),一包看起來不多可拆開來卻有四捆,每捆約20片左右,一整包應該可以包上八十顆綜沒問題。綜葉找到了就真的沒藉口了,棉線一球不到一美金,應該可以用上好幾年吧,然後就是基本材料:糯米,豬肉,蝦米,香菇,紅蔥頭,香菜,甜辣醬(或海山醬),我們家的內餡還會放豆干,我自己則想吃滷蛋跟花生米。


說到包粽子,很多朋友都很驚訝我竟然知道怎麼包。現在年輕人似乎很少有這種經驗,可六年級前段班的我可是從小幫忙包粽子長大的呢!由於家裡的阿嬤是傳統家庭訓練出來的主婦,過年過節祭祖拜拜的禮儀永遠不能省略,應景食物也會依照古禮規矩一一準備齊全,過年蒸年糕及蘿蔔糕,元宵吃湯圓,端午包肉粽,中秋吃柚子,尾牙吃湯圓(又是湯圓?),只要能手工自己做就從不上街買,於是每年端午前幾天就看到廚房堆買了包綜材料,然後閒閒沒事在旁邊看的小朋友就會被抓去幫忙一些簡單雜物,像是洗綜葉甚至包肉粽(因為實在太多包不完!)。很奇妙的是,小時候的記憶或訓練通常可以深耕在腦子裡很久,即使十幾年沒包過粽子了,現在臨時上手還是可以憑著兒時記憶一一完成,很難想像我不過一年才幫忙包一次而已吧!

 

不過要做出好吃的粽子可不是只有會包而已,內餡的處理才是這項工藝的精華!這點我就弱了,因為我根本沒炒過內餡阿!! 只好在當天台北時間一大早八點(確定阿嬤已經運動回來又還沒出去買菜的空檔),趕緊撥了電話給阿嬤,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討教炒內餡的祕訣,還要在阿嬤含糊帶過的時候追問細節(阿嬤常會用“一點”或“稍微”這類沒有度量衡的辭彙),確定每個環節都記在腦子裡,才准阿嬤掛電話。最後花了整整兩天時間,也煩了阿嬤兩天之後,我終於包出生平第一串台式肉粽!

 

材料及做法:

基本材料如照片所示,外加七杯糯米,這樣的量大概可以包20顆粽子。(內餡材料可依喜好添加)

IMG_3658.JPG

 

步驟一:洗綜葉。

這個步驟需要花上半天時間,所以買回材料就得開始洗綜葉,洗完蔭乾一夜後隔天再包。洗綜葉的要訣是,先把綜葉全部放在盆裡浸水,然後一片一片拿起來用抹布正反面輕輕刷拭一次。以前在阿嬤家我們用洗衣板的平滑背面刷洗綜葉,在美國我沒有洗衣板,就用塑膠砧板輔助。洗完稍微分開斜斜的攤在大托盤上滴水蔭乾。對了,每張綜葉的尖角及葉梗的地方都要剪掉約一英吋,這些地方較銳利或堅硬,不剪會不好包。

IMG_3660.JPG

 

步驟二:煮蛋。

煮蛋的時間花的比較久,我就趁著刷綜葉的時間讓蛋在水裡滾。記得生蛋入冷水再上爐臺用中火煮,不可以水煮滾了再入蛋,蛋殼會立刻裂開。(這是常識吧?!)  水滾之後要煮到蛋黃熟透至少還要半個鐘頭,煮好倒出滾水立刻用冷水沖蛋,一定要冷水一直沖讓蛋殻膜與蛋白因熱脹冷縮而完全分離,去殼的時候才會好剝又漂亮。(阿嬤這兩年告訴我一個(電視教的)新招,說是用紙巾沾點水鋪在電鍋底部,把生蛋放在紙巾上,切下電鍋開關,等跳起來就煮熟了,也會比較好剝殼。我怕電鍋(或蛋)被我煮壞,遲遲不敢輕易常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試試看!)

IMG_3664.JPG

 

步驟三:滷肉。

炒鍋起熱油,把帶皮豬肉(皮跟肉之間有脂肪層,滷起來比較香)放進油鍋裡溫火慢炒,待豬油釋出之後倒入醬油稍微淹至肉面,加入一小匙糖跟三分之一杯水(以免太鹹),煮滾後蓋上鍋蓋慢火燉煮約一小時。阿嬤用的是味全醬油,不似萬家香或龜甲萬那麼鹹還帶點甘甜味,所以可以用醬油直接燉煮也不會太死鹹。如果用別牌醬油我會建議多加點水,但也別加太多,否則肉會沒味道。此時可以把撥好殼的白煮蛋放進燉鍋中一起燉煮,我則另外又加入切塊豆干。燉煮雞蛋時要記得幫蛋翻面,才會均勻入味(跟呈色)。我喜歡北海岸劉家肉粽的味道,所以私自在滷鍋裡撒了五香粉,阿嬤沒這樣教。

IMG_3668.JPG

 

步驟五:浸糯米。

依各地出產的糯米種有不同的浸泡時間,台灣糯米通常需浸泡二至三小時時間,在美國買到的泰國糯米則不需要那麼久,二小時綽綽有餘,所以我建議等所有配料都準備好,要開始炒糯米之前,再將糯米浸水。浸糯米是很重要的一環,浸的太久糯米會太溼黏,炒起來很快就會變軟而沒有嚼勁;浸的不夠水分還沒入心,炒的時候就很容易外黏心硬。我在處理糯米時失敗過一次,原本想說浸越久應該越好炒,就給他足足浸了四小時,結果炒的時候很快就變黏稠,最後還整個被炒成黏黏糊糊的糯米粥,只好犧牲全部倒掉。心痛的教訓就是學會“因材施力”,美國的糯米堅韌度不夠就得以輕量級規格對待。

IMG_3666.JPG

 

步驟六:準備配料。

我的配料有滷肉,豆干,滷蛋,花生米,及香菇蝦米。滷鍋已經準備好,只要把滷蛋切成四塊,滷肉跟豆干從醬汁裡撈起瀝乾即可。花生買來是堅硬的,直接包進粽子裡即使蒸過還是不會軟,要先在水裡煮成花生仁,蒸起來的軟度才夠。花生仁煮的時間約四十分鐘以上,起鍋前要不斷嘗試是否有軟度,只要有一點硬都不行。不過有人喜歡花生的嚼勁就自己斟酌吧!

炒辛香料先把紅蔥頭切碎,起油鍋爆香,然後倒入蝦米及香菇,加一點肉汁調味即可。炒好撈出瀝乾備用,汁液留待下個步驟使用。

IMG_3670.JPG

 

步驟七:炒糯米。

我們家是宜蘭人,包的粽子也是所謂的北部綜,就是糯米及餡料炒好再包,包好再蒸的那種。記得小時候我們很喜歡偷吃剛炒好的糯米飯,因為阿嬤會把辛香料跟糯米炒在一起,就變成有點硬卻很好吃的油飯。我們每次偷吃都被罵,除了沒炒熟不消化之外,原本預計包的粽子量也會因糯米短少而不夠包。

有了第一次炒壞變糯米粥的經驗,第二次炒的時候就變得異常戰戰兢兢。首先鍋裡已經有炒辛香料的汁液了,如果不夠可以加一瓢滷肉的肉汁。倒入浸好的糯米,用小火持續翻炒至汁液收乾,此時如果糯米吃起來仍有粉粒感,就再加一瓢肉汁下去翻炒。請注意肉汁不可以加太多,一來糯米會太溼,二來糯米會炒過頭變黏稠狀,蒸起來就沒有粒粒分明的嚼勁了。翻炒時邊加入適量的鹽巴(約3~4茶匙),讓糯米有點鹹又不會太鹹,蒸好後比較有味道。炒到汁液收乾,糯米咬起來沒有粉粒感又還沒產生黏性時熄火。

IMG_3669.JPG

IMG_3671.JPG

 

步驟八:準備棉線。

台灣有賣一串綁好的棉線,這裡只有賣一整球,只好抽出來一條條自己剪。我一條約剪六英呎長,五條對折成約三呎長(約90-100cm),對折的部份打一個環節,如此一串就可以綁上十顆粽子。

IMG_3676.JPG

 

步驟九:包粽子。

歐喔... 這個最重要的部份竟然忘了拍照了!該怎麼解釋呢?這樣吧,就用兩張綜葉形狀的色紙圖示說明吧!

IMG_2267.jpg 

首先,把兩張綜葉頭頭交錯相疊約2/3,大片葉在下小片在上。

IMG_2268.jpg  IMG_2269.jpg   

在葉外緣左邊約1/3的地方對折,底部折線約1/4的地方側凹,使呈漏斗狀。

IMG_2270.jpg    

漏斗底部塞一匙糯米,然後陸續加入三塊肉,三顆花生,兩粒豆干,兩片香菇,一搓蝦米及辛香料,一片滷蛋,最上方蓋上糯米填滿後,把漏斗往葉面的地方覆蓋。

IMG_2271.jpg  IMG_2272.jpg    

葉面左右兩邊往上折,剩下的角角往自己方向折回。

IMG_2274.jpg  IMG_2276.jpg  

把棉線從後方往折入的角這個邊向上纏兩圈,打個活結就完成了!

 

步驟十:入蒸籠。

綁好的粽子串放進隔水加熱的蒸籠裡,我家沒蒸籠就用西式的蒸鍋,外鍋加約二公分的水燒開後於內鍋放進綜串,蓋上鍋蓋蒸煮約20分鐘。如果要立即食用可以多蒸煮10分鐘,否則蒸煮後冷卻放進冰箱可維持一週,要吃的時候再拿出來用電鍋蒸,外鍋加八分滿的水就好,如此糯米不會過軟也夠熟透,還可以呈現粒粒分明的口感。吃的時候淋上愛之味甜辣醬或海山醬,再撒上幾片香菜,道地的台式北部肉粽口味就完整呈現啦!

IMG_3678.JPG

IMG_3679.JPG

IMG_3674.JPG

 

要更台一點,就自己切個滷味,煮個蘿蔔排骨湯或貢丸湯,一整桌的路邊攤台味保證趕走你所有思鄉的憂鬱細胞!:)

IMG_3680.JPG

 

後記:包好之後我送了一些給同在異鄉的台灣朋友,還有祁恩托兒所的老師及一位看了照片流口水的家長。結果出乎意料的,這位越南華人家長竟然對我的粽子讚不絕口,直說好吃還說不輸專業,誇得我心花怒放!其實各地華人的粽子口味百百種,我並不期待她會喜歡,還不斷解釋說這是我家鄉的味道,台灣其他地方或香港大陸也有別種味道,可她還是滔滔不絕的讚美說很喜歡我加的滷蛋,整個粽子的味道有多讚,如果我想賣她也會願意買,連她原籍香港的先生都說讚,講的我越來越不好意思,可心裡還是很開心啦!說起來每個人喜好的口味都不同,我也不會奢望我家的口味符合所有人的期望,但至少做出來是我小時候熟悉的味道,我自己很喜歡,餐餐都吃就吃了六顆(我包的不大,一餐兩顆剛好飽!),真希望能跟台灣的家人分享我第一次包的粽子。(阿嬤看了照片說包的很漂亮,我很開心!)

我想,明年我還是會自己包,後年,大後年,只要有機會我就會做這件事,也會教小祁恩幫我擦綜葉,幫我包粽子。不管他將來記不記得,我都會讓他知道,小時候的他曾經跟媽媽一起做過這件事,就像他媽媽小時候一樣。


tina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