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夜,小阿里第一次獨自一個人在自己的房間過夜,獨自睡在自己的小床上,身邊沒有爹地媽咪的大床,也沒有爹地媽咪的打呼聲作伴。

一直以來,小阿里都是睡在搖床裡,而搖床就放在我們房間的大床邊,方便我半夜起床餵奶。搖床有震動功能,還有各種安眠聲響,二個月大之前的小阿里對震動+水流聲最有反應,在唏哩嘩啦聲中震不到五分鐘就可以安靜的進入拉拉世界。二個月之後不再對水聲感興趣,爹地媽咪就改用震動+手動搖床的方式,把小阿里送入周公的懷抱。


(陪伴我長大的搖床- 攝於滿三個月前)

就在小阿里快滿三個月,睡前又用力掙扎踢腿的時候,他爹地發現兩隻小胖胖腿已經抽長到可以踢到床底邊框,兩隻小手也會豪邁的大力揮舞拍打著床沿,而搖床四周用布料包覆的邊框內竟然是粗硬的鐵條!他爹地於心不忍,便屢次提醒我搖床太小該捨棄了,嬰兒床佈置的那麼舒適可愛,是該讓他睡嬰兒床的時候了!

我同意。不過嬰兒床擺進房間裡又是一項大工程,得把我床邊的櫃子清掉才擺放的下,而且一旦擺放好我下床就沒有立足的空間了。一邊盤算著該怎麼調整,一邊等著他爹地有空的時候幫我一起搬嬰兒床。就這樣又拖了近一個月,直到上週他爹地開始放假,我們才著手進行嬰兒床的搬遷工作。

〸幾分鐘之後,我們沮喪的宣告放棄。因為好不容易組好的嬰兒床根本搬不出標準房門,也拐不進門外走道。

也就是說,小阿里如果要換睡嬰兒床,就勢必得獨自睡在他自己的嬰兒房裡。

一想到要與小阿里分房睡,媽咪我就百般的不捨。雖然他幾乎每晚已經可以睡上五六個鐘頭,可偶爾還是會有那麼幾晚在半夜一兩點鐘驚醒,翻滾著找奶吃;而就算兩個房間只相隔三步遠,半夜啼哭或吵鬧一定叫的醒熟睡的媽咪,可還是不及睡在身旁那樣親近,連他做夢時發出的微弱囈語或輕微歎息聲都聽的見。

於是我每晚還是固執的把剛入睡的小阿里放進搖床裡,就這樣又拖了幾天,直到昨夜才咬著牙把心一橫,正式讓小阿里睡進他的小床裡,然後自己邊哼著搖籃曲哄他入睡邊掉眼淚。

原來這就是所謂的分離焦慮徵候群阿!

只是此時發生在我這自認為冷血的媽咪身上,會不會太早了點?

"有必要這麼戲劇化嗎?"我一邊淋浴一邊哭喪著臉對自己說。

可從澡間出來看到空著的搖床,自己又不自覺的鼻頭一酸,淚眼婆娑。

以後的每晚,不會再有身體摩擦床墊的窸窸窣窣聲響讓我神經緊繃,也不會有雙唇蠕動或輕嘆或大力呼氣或咯咯笑之類的怪聲讓我跟老公憋笑的差點得內傷;在房裡活動不用再躡手躡腳或輕聲細語,兩人也不用睡眼惺忪的輪流努力搖著小床等著小阿里入眠:拿掉搖床跟哺乳椅的房間突然變得好大,我也不用再擔心腳趾老在上床前踢到搖床的腳。

是時候了吧。

也許,自己一個人睡,小阿里會漸漸開始摸索安撫自己的方法:也許,床變大了,小阿里也有機會學習翻滾的技巧:也許,一個四個月大的小嬰兒,根本就分不清有否跟媽咪睡的不同:也許,在這個事件裡唯一難過的,只有這個還沒準備好長大的媽咪。

是孩子在訓練媽咪當個媽咪的。而分離,是媽咪訓練班裡,最難學會的一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namama 的頭像
    tinamama

    六月。加州。天氣晴。

    tina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